西宁市文明网

最美湟源人感动故事写真爱

作者: 马金源 | 来源: 西宁文明网 | 发表时间: 2014-09-17 08:38:00

    他们用几乎一生为湟源卫生事业付出;他们用善行孝心为湟源发展出力;他们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抒写人间真爱;他们用踏踏实实的脚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为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为建设“美丽湟源、幸福湟源”凝聚精神动力。经湟源县委同意,湟源县文明委于今年4月份起组织开展了“最美湟源人”推荐评选活动,近5个月的评选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为湟源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在湟源大地创造了感人故事的最美湟源人。是湟源这片热土培育了这一个个感动的故事,更是这一个个故事的主角感动了丹噶尔古城。

  

  外国友人

    为湟源医疗卫生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我是湟源人。”1931年出生在美国纽约的柏大卫,逢人便用地道的湟源方言作自我介绍。从1岁开始,他随父母在湟源县生活了17年。1987年他回到“第二故乡”,开始热心于捐助湟源县的医疗卫生事业。他往返于美国和湟源县之间20多次,为湟源县无偿捐助价值达400多万元人民币的各种医疗器械。1989年3月离别多年后,柏大卫兄妹回到了湟源,他们用15万元港币在香港买来当年一个县级医院最缺的B超检测仪,由柏大卫一直抱在怀里送到湟源县医院。随后的19年中,柏大卫和家人、朋友从大洋彼岸往返湟源达20多次。据统计,柏大卫及其家人、好友捐给湟源县医院、县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器械价值高达450多万元人民币。1999年5月,柏大卫再次动员在美国的两个表弟和“慈怀”基金会会长胡里奥,为湟源县医院订购了一台价值35万美元的日本产CT机。

    

  白衣天使

    用奔跑的生命守护湟源百姓的健康

    党福林,湟源县人民医院的副院长,于1994年调入湟源县人民医院从事临床急诊科工作。病人的需要就是工作的全部内容,不管什么时候、工作多忙,只要科室有事,只要病人需要,总是和颜悦色,以过硬的医技,忘我地投入工作,为解除病人的痛苦而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他的办公室索性成了诊断室,每天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病人排队就诊,常常是下班时间已过,而他仍为病人忙碌着,直到病人诊断完满意而归。遇到急救危重病人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抢救室中连续工作,从不喊累、从无怨言,为此同事们送他一个外号“工作狂”。他多次成功地抢救了心肌梗塞、各种休克、各类中毒、重症疾病危象等,从死亡边缘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 正因为出色的工作业绩,他先后荣获“全省、全市卫生工作先进个人”、西宁市“十佳医生”、“青海省优秀共产党员”、“湟源县道德模范”等诸多荣誉称号。

  

  藏乡书记

    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建设出美丽乡村

    李学宏,是湟源县日月藏族乡尕庄村党支部书记。自打当上干部那天起,李学宏始终以带领村民增收致富为己任。三年内,尕庄村实现了从后进村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蜕变”。2009年尕庄村荣获“全乡星级化考核开拓创新奖”, 李学宏多次被日月乡授予“先进工作者”,2011年被县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09年以来,尕庄村完成农民新居房屋65户,修建沼气池65个,修建卫生厕所65个,硬化道路3200米,争取到总价值达10万余元的健身器材、演出服装和音响设备,争取到项目资金40万元,完成了全村的电路整改工作;修建防渗水渠2000米,并在重点防洪区域修建了高6米的两道拦洪坝,这两道拦洪坝成了尕庄村村民的“生命墙”。如今的尕庄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产业调整成效显著,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干群关系极为融洽,民富村强,民安村稳,水、电、气、电话一应俱全,村民们说:“我们选李书记选晚了,要是早点选上我们这位好当家,日子过得肯定比现在还好!”

  

  朴实农民

    数十年如一日他尽孝尽善感动邻里

    他做人追求无愧于天地良心,面对瘫痪的叔叔,侍奉体弱的继母,他任劳任怨。他就是寺寨乡草原村的张世明,他的事迹在寺寨乡广为传颂。40年前母亲不堪贫穷的生活,丢下刚刚出生3个月的张世明离开了家。后来父亲娶了继母,再后来继母又添了两个妹妹一家五口人靠着几亩薄田艰难度日。张世明勉强读完了小学便辍学在家务农,十几岁的他很快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19岁那年,原本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小叔叔入赘到别的村子当了上门女婿,家里只留下了年迈的爷爷、奶奶和身有残疾的二叔。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叔叔又是一个残疾人,眼看着他们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成了问题,张世明便和父亲商量着把爷爷、奶奶和叔叔接到了自己家里。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至善的美德。一个能侍奉双亲的孝子平时要以最诚敬的心情去周到地照顾父母;任劳任怨地服侍父母,精心照料;张世明做到了,他无怨无悔赡养了五位老人。他的孝心感动着一方的百姓

  

  农家好人

    用一颗火热的心温暖患残疾的邻居

    张有寿,湟源县大华镇黄茂村人,家中现有七口人,父亲已年过八旬,妻子陈玉英也已近五旬,女儿、女婿、两个孙子和他们同住,以务农为主,近年来以外出务工增加收入。七口之家的生活虽然算不上富裕,但他们秉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邻居张庭有被确诊为骨癌、肺癌后,病痛的折磨使他一个人的生活顿时陷入了困境,生病没人照顾,药不能按时服用,下床去医院成了难上加难的事,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当他的邻居张有寿看到这一切,主动给他送饭,熬药。从此,每当张有寿家做饭时,就不忘还有邻居的一份。每年的大年三十,张有寿一家人都是和张庭有一起过的。由于张庭有病情加重,张有寿一家由最初的做饭送饭逐渐转化为做饭、送饭、劝吃、哄吃、生炉子、煨炕、提水、收拾家务,病情恶化后,张庭有的大小便不能自理,经常尿裤子,张有寿及家人还要督促他勤换衣物。

  

  花甲党员

  是群众和社区连接最畅通的传输带

  家住南小路78号的居民罗秀芳同志是一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她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入党以来,就一直坚持拥护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模范履行党员义务。在各方面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受到了党内外群众的一致好评。她在艰苦年代,亲自带领妇女群众搞生产、磨炒面,在没有车马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肩膀扛起打包的炒面,直接奔向被大雪冰封的灾区,期间的艰难可想而知,即使她的手脚被冻裂,她都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最后灾区人民终于得救,可是她从此便得了难治的风湿病。但她却毫无怨言。现在,近80岁高龄的她,在生活中仍然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党员活动,并将从群众中了解到的意见需求上报给社区领导,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为群众和社区建立了沟通的桥梁。

  

  孝顺媳妇

  用朴实在美丽乡村筑起了五好家庭

  王菊莲,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现居住在万丰社区二中路林业局家属院。他的丈夫几年前因车祸去世,家里的大小事物就落在了王菊莲的肩上。平日里,王菊莲在打理大大小小的家务的同时还要种好家里的几亩地。虽然生活中有许多想不到的困难和艰辛,但她就像催化剂使他们平凡的小家庭变得和谐幸福。身为人妻、人媳、人母,王菊莲一直坚持着中国传统妇女的朴素、孝顺和勤劳的优良传统,尽心尽力尽责地做着一切,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予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家庭变得更加幸福温暖。孝敬老人长辈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虽然丈夫离世,但她把公婆当成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关心和孝敬,公婆也待她如亲生女儿,一家人之间相亲相爱。由于夫妻恩爱、婆媳关系融洽、儿女乖巧懂事、邻里关系和睦,她家先后被评为县级“五四三”五好家庭、乡级“五好家庭”和“星级文明户”。

  

  山村教师

  28年教书28年育人28年帮助弱者

  杨锦琴,1986年参加工作,今在湟源县城关第三小学担任教学工作。杨老师对工作极其负责,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各类活动,都是精益求精。作为党员,一直以来她资助贫困学生,每到节假日,给资助学生买衣服、学习用品,给学生家里买米买面,直到这个学生小学毕业,然后又接着帮扶另一个学生。1996年杨老师的公公不幸去世,留下了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并忍受丧夫之痛的婆婆,由于丈夫工作太忙,顾不上,照顾婆婆,教育孩子,料理家务所有的家庭负担压在了她的肩上。这么多年她一边工作一边尽孝,忙得像旋转的陀螺,却没有任何怨言。婆婆爱吃什么,她就买什么,照顾的间隙逗老人说笑,婆婆多病的身体能坚持这么久,连医生都说是个奇迹。同在一个胡同的邻居有一些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有时生个病连医药费都没有。每到这个时候,杨老师就把自己的职工医疗卡给他,让他们自己取药,还过来时也不问用了多少,别人过意不去,她说:“我的医疗卡也没用着,放着也就放着,还是给病人看病要紧。”

  

  老环卫工

  19年扫除1.5万公里干净路给群众

  何宗成,1995年走进了湟源县环卫队伍,这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从事的职业在世俗的观念中实在不令人羡慕,可他却如同对待自己生命般去呵护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事业。19年间,何宗成同志清扫道路总长累计达1.5万公里,用坏了100多把扫帚。一把扫帚,一辆板车,挥洒和承载了他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平时工作中,何宗成同志不但要完成自己本职岗位的保洁任务,而且时常帮助其他环卫同志,手把手地教授环卫技能。街道保洁从凌晨四点到晚上九点三十分实行五班制运作,别人可以轮班,他却连轴转。几乎每天凌晨四点就要赶到工段对一天的清扫保洁工作进行安排,重点工段、特殊工段以及日常保洁管理,都要安排得井然有序,不能有半点疏漏。每逢班组职工生病、家庭困难,都能组织其他党员和职工开展帮扶活动,有时还从自己的工资中予以资助。

青海省西宁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