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文明网

青海省西宁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主办

西宁让社会大救助更有温度

来源:西宁文明网 2021-09-23 11:28:00

  

  “党和政府的救助政策让我过上了幸福生活!这么好的房子住着,还有人定期来打扫卫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心里暖烘烘的。”近日,记者在采访时,74岁的独居老人马有布充满感激地说。

  独居老人有家了!这事还要从今年4月说起,当时社会救助协理员在日常摸排工作中,在北山拆迁地发现了居住在棚子里的独居老人马有布。老人今年74岁,收入微薄,生活困难,协理员第一时间将情况上报至区民政局,通过家庭经济核对等一系列审核审批程序后,当月就将老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同时为老人申请了公租房,并协助老人申请定制化清洁服务、医疗健康等服务项目……

  这是西宁市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试点工作中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西宁市积极构建大救助格局,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围绕“创新机制、规范管理、提升能力”的总体思路,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以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存权益为主线,积极完善各类救助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基本建立起了“9+1+N”兜底保障大救助体系,尤其是西宁市作为全国社会救助改革“物质+服务”试点城市,勇于探索,先行先试,实现了分散救助向综合救助、生存型救助向发展型救助的转变,在助力脱贫攻坚、促进社会进步、共享发展成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民生保障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精准救助装上“最强大脑”

  “凡困必帮、有难必救。精准救助让老百姓们吃了定心丸,以后遇到困难再也不怕了。”家住城西区医财巷社区的市民苏先生兴奋地说道。

  近年来,西宁市救助工作中的亮点真不少。城西区作为西宁市“物质+服务”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信息平台试点单位,积极打造“物质+服务”“双平台”,为救助服务安上了“最强大脑。”

  “该平台实现了由传统的人工统计、经验决策向智能统计、智慧决策的转变,提升了服务困难群众的工作质效,做到了对全区救助服务工作形势与发展的精准把握。”城西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说。

  “物质+服务”不仅是单纯满足困难群体对物质、对精神的‘硬需求’,而是要千方百计满足困难群体对尊严、对权利的‘软需要’。”市民政局工作人员这样总结“物质+服务”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试点工作。

  “心灵氧吧”里说一说烦心事

  看得见的困难有人帮,看不见的困难找谁帮?在城西区虎台街道医财东社区,记者看到了“心灵氧吧”。“心灵氧吧”是西宁市在“物质+服务”工作方面所做的新尝试。

  西宁市积极探索“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新模式,打造了城西区“物质+服务”服务类社会救助“心灵氧吧”工作站试点,让心理健康服务有了实体。

  “心灵氧吧”主要致力于为救助对象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解决救助对象在生活、家庭、身体、教育、工作中出现的焦虑、抑郁、沟通障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据了解,目前,西宁市各职能部门紧盯“一个体系”、延展“两种方式”、夯实“三项基础”、开展“四项工程”、聚焦“五个精准”,认真探索救助改革的新途径新办法,梳理制定救助惠民政策65条、服务类项目31个,积极推行多元救助服务新模式,丰富了救助服务内涵。

  救助顾问成了家庭新成员

  “我是一名残疾人,正是因为感同身受,我才能更加了解困难家庭的不容易。我主动放弃低保加入到社会救助队伍中,就是想尽一份力。”来自城东区的马燕如今是一名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她真诚地帮助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社会救助难在哪?难就难在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困难和问题。“物质+服务”的救助内容不同于以往一刀切的现金救助方式,而是因地制宜,为每个有需要的家庭量身定制不同的解决方案。为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助推“物质+服务”社会救助工作上新台阶,西宁市宜民社会服务中心成为西宁市救助服务人才的“加油站”。

  据了解,自“物质+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该中心派遣337名专业人员到区、镇(街道)、村(社区)协助开展社会救助工作,保证了各区每个镇办、社区都有1名社会救助协理员。在试点工作中,中心打造了一支“聚民心、乐民心、暖民心”的“三心”社会救助队伍。

  家门口的服务拉近了距离

  “下雨有伞,天黑有灯,无微不至的服务让我们这些无儿无女的老人又多了很多家人。”社区老人张奶奶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充分利用社区的平台、功能室,将需要服务的人群请进我们服务的‘大本营’,为他们提供最专业的服务。让社区有温度,让居民更幸福。”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

  作为全市此项试点工作的承接方之一,西宁市方舟工作服务中心按照“物质+服务”服务类项目要求,充分利用社区功能室的设施设备和环境条件,面向辖区884名困难群众开展了推拿按摩、中医足疗、体检理疗、理发以及青少年周末托管、假期研学、能力培训、心里疏导等15项专业化服务,这是“物质+服务”延伸出的新模式,这些贴心的服务获得一片赞誉声。

  据了解,在“物质+服务”救助试点工作中,西宁市先行先试,勇于创新,探索开展照料护理、康复训练、社会融入、能力提升等四大类38项服务清单,让老百姓单点、民政部门派单、社会组织接单,实现了由生存型救助向发展型救助转变,满足了特殊困难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救助需求,目前累计服务困难群众11000余人次。(来源:西宁晚报)

编辑:qhxn_yanghl

青海省西宁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办

西宁文明网 ©版权所有

青ICP备11015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