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文明网

您当前的位置 :西宁文明网>夏都文化

别样消夏民俗文化游在湟源

作者: 马金源 | 来源: 西宁文明网 | 发表时间: 2014-07-29 09:19:00

       横贯祖国西部,跨越世界屋脊的唐蕃古道;

    连通西南联邦,历经一千多年的丝绸南路;

    在湟源,在湟源的唐蕃古道上,我们似乎又看到了驿站相连、使臣仆仆、商贾云集;

    在湟源,在湟源的丝绸南路上,我们的确感受到了汉藏友好、民族团结、祖国强大……

    昆仑文化、卡约遗址、汉唐古堡、明清寺庙、唐蕃古道、丝绸南路……不论是来自史志的记载,还是醉人的民间故事,都浓缩着湟源几千年如歌的历史,展示着湟源这块美丽土地上的文化精髓。

    为更好地打造“西宁近郊休闲度假旅游基地”,使广大游客充分体验湟源独特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田园风光、乡间美食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2014丹噶尔消夏民俗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启!

    1

    全新理念

    助推旅游文化

    近几年,湟源县委、县政府依托区位优势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按照“挖掘资源,整体策划,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思路,确立了打造“文化旅游名县”的发展战略,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精心培育,以全新的理念助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丹噶尔古城,国家3A级旅游景区日月山、赞普林卡。成功举办了西王母祭拜大典、国际高原风筝邀请赛等高规格、高品位的文化创意活动。

    经过多年努力,湟源县初步形成了以拱海门明清老街为主线,以日月山、宗家沟、北极山、人民公园、石刻公园等周边景点为辅线的文化旅游产业格局,吸引了诸多省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2

    璀璨文化

    铸就独特美景

  

  

  

  

  

  漫长的历史沿革,为湟源创造了瑰丽独特的文化形态,还给湟源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丰富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多彩的民俗风情等,不仅是湟源历史的见证,更是今天湟源县开发旅游不可多得的资源。

    ●日月山:藏语名为“尼玛达娃”,蒙古语名为“纳喇萨喇”,都是太阳和月亮的意思。在南北朝至唐代时因山顶砂土赤红而叫赤岭。相传唐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掷日月宝镜于赤岭,改称“日月山”,成为汉藏民族亲密无间的见证之地,日月山地区也是昆仑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丹噶尔古城: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沉淀着历史的辉煌,记录着岁月的变迁。踩着青石砖铺就的路面,行走在气势宏伟、飞檐琉璃、刻镂精致的丹噶尔古城,似乎又感受到昔日“茶马商都”、“小北京”的繁华和辉煌。街道两旁复古的“玉源阁”、“玲雅轩”、“贤源祥”、“乾泰永”、“宏鑫典当”等老字号商铺内,展示着湟源排灯、皮绣、剪纸、刺绣等民间工艺品。演艺厅内,“羌风流韵”原生态乐舞使人领略古羌乐舞的古风遗韵。

    ●赞普林卡:是古丝绸南路、三峡(巴燕峡、药水峡、东峡)交汇、海藏咽喉之地,距省会西宁仅43公里。赞普林卡是目前青藏高原上唯一的一所集藏传佛教八大教派为一体的藏王寺院,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藏王寺院,而两尊玉佛也是独一无二的。它是汉藏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汉藏民族文化的结晶。

    3

    民族融合

    造就地域美食

    湟源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依托河湟谷地宜耕宜农的自然条件,富有高原特色的青稞、小麦、油菜、土豆等特色农业便逐渐形成了规模。长期商业贸易和民族交融,在丹噶尔留下了诸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各类小吃。

  

  

  

    ●荤素地域小吃惹口水

    以青稞为主的麻麦、炒面、油花、破布衫、巴罗、面鱼儿等,以小麦为主的麻食儿、面片、拉面、葱花面、刀把、灶卷、蒸饼、月饼、锅塌、 焜锅、油饷、馓子、花花、馃儿、狗浇尿、韭盒儿等,以牛羊肉为主的白条手抓、血肠、面肠、肉肠、烩肚、杂碎、全羊等。还有地方特色小吃韩羊头、马凉面、俞甜醅、严酿皮、徐醪糟、张馒头等,宴席十大碗、十二齐、十三巧、海八盘、肉八盘等。这些小吃荤素并陈、色香味佳、技艺精绝、各具特色。不少前来湟源旅游的省内外游客,看到如此美食,纷纷垂涎,食指大动。

    ●酸奶

    湟源地处农牧业交会的半农半牧地区,有吃酸奶的习惯。特别是丹噶尔城东关的回族同胞制作的专门用来出售的酸奶,颇具特色,这种酸奶洁白如脂、质嫩味鲜、清凉微酸,如果加一勺白糖则酸中带甜,更加清凉可口,能解渴、消暑、开胃。在旅途劳顿时吃上一碗酸奶,一身的疲劳便会荡然无存。

    ●酿皮

    是湟源地方风味较浓的传统小吃,将蒸熟的酿皮切成长条,配上面筋,浇上醋、辣油、芥末、韭菜、蒜泥等佐料,就是上好的酿皮了。吃起来辛辣、凉爽、口感柔韧细腻,回味悠长。

    ●凉面

    又称冷面,是指凉吃的面条,湟源的凉面是手擀面,加上丰富的佐料、小菜,已成为湟源人夏季必食的美味佳品。

    ●甜醅

    湟源盛产青稞,甜醅是用青稞酿造成的,甜醅醇香扑鼻,既能果腹、又能醉人,堪称小吃中的极品。

    4

    民俗文化

    成就特色产品

    随着2006年丹噶尔排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湟源皮绣、石刻以及丹噶尔明清老街和藏客文化,逐渐成为文化热点。湟源成为“夏都旅游圈”和“环青海湖旅游圈”上的重要节点,促进了湟源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这个只有14万人口的小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着力挖掘具有200多年历史的排灯艺术,打造中国排灯之乡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了一处融休闲、娱乐、观赏为一体的石刻文化公园。

    ●湟源排灯:起源于清代中期,发展于民国,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具有“青海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珍品”之称。每年农历正月元宵节前后,几百盏排灯同时展出,从古城西门“拱海门”到东门“迎春门”,延伸到“丰盛街”至“火祖阁”,灯火辉煌,璀璨耀目,成为古城一道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风景线。

    ●丹噶尔皮绣:一种在各类皮张上进行刺绣的民间手工艺术,其渊源可追溯到古羌时代。其内容包含山水、花鸟、人物、宗教等,形式涵盖服装、饰品、日常生活用具等,用料多为各色丝线、羊毛、马尾等,作品原始古朴、底蕴丰富,有了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地域特色,成为青藏高原民间艺术的一绝,为湟源乃至全国所独有。

    ●石刻文化走廊:总体性质为大型人文景观工程,以县城石刻文化公园为中心,西石峡、药水峡为重点,西倒一级公路为主线,全长约80公里,以远古和当地传统历史文化为线索,形成一条以各类雕塑、浮雕、摩崖石刻、湟水石小景等为主要内容的景观轴线,体现出日月同辉、社会和谐、民族和睦的理念,反映出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与民俗民风等。其中,花儿石林在百块湟水奇石上镌刻百首青海经典花儿,为全国首家。

    ●湟源陈醋:距今有300余年的酿造历史,也是丹噶尔古城商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传统生产工艺已被列入青海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湟源陈醋是以青稞、麸皮为主要原料,加入草果、大香、豆寇、枸杞、党参等100多种中草药,经过60多道生产工序,酿出质地浓稠、香味浓郁、冬天不冻、夏天不腐的陈醋。

青海省西宁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