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文明网

河湟社火表达人民美好心愿

作者: 马金源 | 来源: 西宁文明网 | 发表时间: 2018-03-01 11:41:00

    河湟社火是从古人崇拜自然的祭祀活动中发展而来。作为民间文艺活动形式,社火深深植根于广大群众之中,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经久不衰。尤其是一年一度的春节到来,人们用“耍社火”这一艺术形式来欢度春节,预祝新的一年五谷丰登,人民安康,成为城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活动内容。

  “身子”的来历

  在河湟地区,凡汉族聚居的村子,几乎都有社火。社火的演出,一般都是以村为单位组织排练和演出的。但也有本乡几个村,或是邻乡几个村联合起来,一起排练和演出的。

  一台社火中囊括了音乐、舞蹈、曲艺、戏剧等多种文艺演出,内容极为丰富,节目花样繁多,形式也是多样,演员队伍阵容庞大。主要以锣鼓、灯官、秧歌、舞龙、舞狮、旱船和乐队在内的小唱,以及高跷、高台等节目组成。

  社火大都是由所在村的“火神会”组织开展。会长一般都是由民众推荐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来担任。会长以下还设会头和节目组长,共同负责组织安排社火演出事宜。

  无论哪个社火队,演出之前,都是要到当地的庙宇谒庙降香。每当社火演出的日子一到,各社火队清晨或者上午就开始化装,俗称装“身子”,然后才出演社火。整个社火演出结束后,也要到庙上卸“身子”。

  关于社火中装扮“身子”的来历,有着各式各样的传说。

  其中,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相传,春秋战国时代,一天,楚庄王回城途中遭敌军包围。为安全脱身,找了一位“替身”。这位“替身”身着王服,头戴王冠,身骑大马。前有探马报信,武士开道,后有男女歌舞班子随行,俨然一副楚庄王鸾驾。此时的楚庄王则扮作哑巴,脸上抹黑,翻穿皮袄,混在随驾逃难的百姓中。当与敌军相遇时,楚庄王安全脱身,“替身”则被一路追杀。后来楚庄王成了七雄霸主,便留下了社火中“身子”的角色。

  “身子”的特定含义

  在社火中每个“身子”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

  每个社火队都设有灯官(也叫“老爷”),也就是社火队伍里的总官,社火角色之一。灯官由德高望重,深谙社火演技的人担任,装扮成七品县令的模样,手执一笤帚疙瘩,社火队伍行进中,由衙役前呼后拥。灯官不参加社火的歌舞演出,是沿途祭祀、各庙行香的主持者。每场演出前,灯官致吉祥词,演出时,端坐香桌后面观看演出,每个节目演出前,都表说(吩咐)祝词。

  “胖婆娘”是社火中的女性丑角人物形象,一般由男子装扮,她怀抱一个布娃娃,有求生育者,向她敬以钱物,许以心愿,她就风趣地道出一串有求必应的口彩。她身着红袍,头梳发髻,脸颊涂胭脂红坨,穿大红长袍,身胖腹大,涂脂抹粉,被民间视为喜神娘娘、子孙娘娘。“胖婆娘”在社火表演中最为活跃,在表演中时而快步,语言风趣,惹人哄笑。

  有些地区的社火中有个被称为“报子”的“身子”,是社火队的先行,他骑马来回奔驰于社火队伍和演出场地之间,报道社火的到来。报子由能说会道,善于“见景生情”的人担任,遇上什么人说什么吉祥话,以博得大家的喜欢。在给其他村“送社火”时,若与其社火队相遇,主方“报子”便给宾方“报子”出难题,以问答形式提问历史大事、风土人情等问题。双方唇枪舌剑,热闹异常。

  接送社火习俗

  各社火队的演出,一般大都是在本村街道、巷道里边行走边演唱。这样歌舞几圈后,再到村里地方开阔的大场和院落宽敞的人家演出。在街道、巷道里边行边演的社火叫作“过街社火”,在大场、人家演出的称为“坐场社火”。有些村庄白天表演“过街社火”,晚上则表演“坐场社火”。在表演中,还根据主人要求和实际情况,配合社火,平常叫作“出故事”。

  河湟社火还有“送社火”的习俗。在社火演出时,给本村有娶进新媳妇、老人贺寿、增添儿女、新宅落成和家里有较大喜庆之事的人家,以及附近无社火的村庄、机关单位、有关住户演出,叫“送社火”。

  “送社火”时,都要提前下帖子。等对方接了帖子,再去“送社火”。如果下帖时,对方不愿意接,也不强送,因人而异。

  社火送到门前,主人是在用红纸或红布盖着的八仙桌上,摆上“香钱”和烟、酒、糖、果,并煨桑化表,燃放鞭炮迎接,叫“接社火”。社火接下以后,“送社火”者在庭院里敲锣打鼓,舞龙耍狮,还跳几段秧歌,以示祝福。“接社火”者也是在添完香钱后,忙碌敬烟、敬酒、撒糖果,以示诚心和谢意。

  河湟社火,隆重而又具特色,除了角色的画龙点睛,秧歌、舞龙、舞狮、舞牛、旱船、钱棍子、腰鼓、太平鼓、高跷,敲锣打鼓、吹拉弹唱,披红挂彩好不热闹,表演更是引人入胜。只有你了解它、懂得了它,才能深深体会到劳动人民的多才多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和心愿,也才能真正地爱上这朵在河湟地区上流传了数百年的艺术奇葩。(来源:海东时报)

青海省西宁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