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为贵
李善禹
日前,《人民日报》一篇题为《续写塞罕坝的绿色传奇》的报道在党员干部当中引发热烈反响。“岂曰无碑,山河为证;岂曰无声,林海即名。”人们不仅惊叹于塞罕坝由黄沙漫天、赤地千里到林海万亩、山青水绿的巨大转变,更感慨于塞罕坝人55年来“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的艰苦奋斗和矢志不渝。
汉代崔瑗曾讲:“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诚然,树恒心方可立恒业,树恒志才能成栋梁。归根到底,“视觉上的绿色”还是源于“精神上的红色”,几代塞罕坝人把“忠于使命”的信念融入血液、把“艰苦奋斗”的精神铸入灵魂,以恒心干事业、以恒劲儿闯难关,五十余载锲而不舍之功终成金石可镂之效。赛罕坝精神值得每一名同志细细品味,怀初心以恒,可以得民心;持担当以恒,可以成事业。党员干部为官用权、修身律己、干事创业以“恒”为贵,才能以实绩诠释担当、以实效彰显信念。
初心贵有“恒”,可以保本色、增底色、不变色。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无论走多远,走到多么辉煌的未来,都不能忘了为什么出发。”怀揣初心才能砥砺奋进,不忘宗旨方可持久前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由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归根到底还是源于赤子之情一如既往。无论是长征路上的险象环伺,还是开国大典上的豪迈宣言,把人民利益装在心里、把民族大义扛在肩上,任何艰难险阻面前、利益诱惑面前、曲折失败面前,只要牢记“我是谁”就依然能够昂扬向前。正如塞罕坝的巨变源于几代林场工人55年的艰苦付出,党的事业要一路向前,每一名同志就必须要保初心、守底色、不褪色,前进的路上不忘拂一拂思想上的灰尘、不忘夯一夯信念的根基、不忘正一正理想的指针,有恒心才能有恒劲儿,在追求信仰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奋力撑篙出恒劲儿,才能在深化改革的大船上有所作为。“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学贵有专,业贵有恒。几代林场工人55年的坚守才创造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奇迹,哪一个领域、哪一条战线、哪一个岗位要想干出骄人的业绩不需要持之以久的韧劲儿、敢打必胜的拼劲儿、燕子垒窝的恒劲儿?揆诸改革步入深水区的当下中国,“摸石过河”的难度日益增加,人口“红利”渐行渐远,资源“瓶颈”日益凸显,扶贫攻坚“骨头”愈啃愈硬,面对国家的“历史三峡”如何能实现“惊人一跃”,是对共产党人执政能力的最直观挑战。中流击水奋力争,一篙松劲儿退千寻。拿出“行百里,半九十”的恒劲儿,才能在惊涛骇浪面前信心不减、浅滩暗礁面前信念不变,才能继续引领国家前行、争做时代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