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文明网

西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简报第16期(总第393期)

作者: 杨合亮 | 来源: | 发表时间: 2014-05-14 15:58:00

  16

  (总第393期)

           西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2014514

  大通县“五项”工程打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是文明城市的重要内涵,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是人文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大通县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通过创新工作方式、丰富工作内容,着力加强“五项”工程建设,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一是实施地方文化特色品牌先锋工程。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活动和民间文化资源,以在县城打造北川之夜文化广场、老爷山花儿广场、双桥怡园戏曲广场、静宁群众文化活动广场等4个广场文化知名品牌为平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重点办好老爷山花儿演唱会、大通朝山会、三节群众文化等活动。着力打造中国民间文化(皮影)之乡、中国民间文化(农民画)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花儿)之乡、中国民间文化(朝山会)之乡、全县社区文化艺术周等具有大通特色的民间文化品牌,着力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培育“河湟皮影戏”等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加快校园文化建设,重点扶持4所中心学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全力做好“一乡一品”创建工作。

  二是实施服务创新工程。打造“零距离”公共文化服务圈,在城市中心地带建成大通县文化艺术服务中心,整合全县文化信息资源,通过大厅咨询、热线咨询、网络服务等手段,为全县文化企业、文化工作者提供信息交流、作品展示、项目竞争的平台,为广大市民创造快捷、便利、针对性强的文化信息服务;打造文化小分队,充分利用流动文化大篷车,上山下乡、走村入户,为边远地区群众送节目、送温暖;打造文化小舞台,在老爷山公园、明长城遗址公园等景区建设文化小舞台。

  三是实施文化产业事业双促工程。认真落实《大通县关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精品剧目,建设文化景观,实现文化产业事业双促;在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补充专业人员,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促进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多方位展示非遗项目,带动“人人都做文化传承人”,实现文化产业事业双促;加强对花儿会、纳顿节、朝山会等民俗文化节庆活动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推进大通生态产业园建设,实现文化产业事业双促。

  四是大力开展公益性文化普及工程。大通县图书馆年均举办各类讲座、展览、培训等活动不少于12场(次)。县文化馆建立并实施群众文化辅导员进社区(村)、包片辅导制度,每年免费举办各类讲座、培训班、演出、展览等活动不少于24场(次)。乡镇、社区、村等组织依托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室、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乡镇综合文化站每年综合性文体活动不少于4次,开展培训、展览、演出等文艺活动12次以上;每个乡镇成立一支有本土特色的流动文化服务队,在当地开展巡回演出;社区图书室、村“农家书屋”每年开展主题读书活动4次以上,各社区、村每年组织3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化活动。

  五是关注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服务权益工程。全县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低收入居民、农民工、老人、儿童和残疾人开放,针对残障人士、老人、儿童设置方便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县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读区,配备设备和盲文读物。县文化馆经常性组织针对特殊人群的各类文体活动,开展面向农民工的文化培训等。

青海省西宁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分享按钮